20年专注不锈钢管定制大型不锈钢管研发型生产工厂

首 页 不锈钢管 双兴集团 双兴实力

26
行业动态
西南四省建筑钢材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 兰格专家团-蜀道山 时间:2023-05-05

一季度已经结束,要说这开年的头3个月,哪个区域最引人关注,非西南地区莫属。几年前,西南地区价格在全国还长期处于在高地,但从今年的表现看,西南地区已经稳稳处于全国低位水平,只是云贵川渝轮流垫底有差别。抛开价格变化,今年的西南4个市场运行都非常具有代表性,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当前西南市场的变化,希望通过本文的剖析之后,可以对其他区域市场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我们先分别回顾和分析四个市场一季度以来的市场运行情况和特点。

一、贵州市场

贵州可以说是西南四省最被边缘化的市场,但又极具指标性和前瞻性。2019年之后,随着贵州省大面积基建和乡镇房地产建设高潮的褪去,贵州省建筑钢材消费量断崖式下降。而在工程高峰期,贵州市场可以说是全国建筑钢材集散地,近到周边,远到华北,高峰时贵阳有20多家建材品牌同时存在。后来,与需求同时下降的还有贵州市场的价格,在资源惯性流入的影响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贵州价格长期处于国内洼地,尽管2022年开始逐步好转,但与所谓的本地钢企挺价努力相比,更多还是价格吸引力下降后,资源流入减少,缓和了市场矛盾。

之所以将贵州放在最前,是因为其他3省市场后来都在走贵州一样的老路。

从今年一季度的运行情况来看,贵州市场在本轮冬储和节后市场运行过程中表现可圈可点:

首先是冬储。由于常年的外来资源冲击,今年贵州市场从钢企到商家都对冬储表现较为谨慎,冬储政策较为平淡,冬储意愿也不积极,恰逢12月底西南地区价格表现不佳,外来资源也相对较少。从节后兰格网的库存数据来看,1月末社会库存仅22.5万吨,2月末28.38万吨,3月末22.61万吨,与2021年20.83万吨和2022年的28.25万吨的年平均库存相比,这冬储库存水平真的可以说是低位。

其次是供给。尽管贵州仅水钢一家主流钢企,但也有大量的短流程钢厂,整体产量并不算小。还好电炉企业春节期间都处于停产状态,直到3月中下旬才陆续复产,整个一季度本地钢企供给压力不大。主要受到的冲击来自于隔壁的云南,一直到4月中下旬川渝市场崩塌后,才有其他地区资源持续流入。但介于节后市场波动,本地商家较为谨慎,真正流入的资源远比预期的少。

最后是价格。在供给压力不大,市场心态谨慎的支撑下,贵州市场一季度直至4月,整体的价格表现在西南4省中都是较好水平。

综合来看,贵州市场今年的表现在西南地区是最优异的,主要还是归结于贵州市场面对行业冬天应对更为成熟,已经经历过了需求下降的阵痛期,市场提前进入低需求运行状态,钢厂和商家都对市场有较为理性的认知。高价时不冲动,低价时积极应对,才保持了当前难得的价格表现。当然,贵州市场也有自己的困扰就是区内钢企,不管长流程还是短流程都受制于高成本,高价格并不能带来高利润,长期处于亏损或者半亏损状态。

二、云南市场

云南市场近年来可谓是风起云涌,一方面复制了贵州需求快速下降的困扰,另一方面也没有贵州低供给的支撑,需求下降的同时新产能还在上升,导致供需错配持续困扰市场。作为西南角落里的市场,云南市场一方面得益于所处“金边”区位优势,受到的外来资源冲击有限;另一方面,在基建+地产的加持下,需求上升红利不但保障了新增产能被消化,还维持了区内钢厂丰厚的利润。但跟贵州一样,在2021年开始,旅游地产带动省内地产率先于全国降温,白鹤滩、中老铁路等一批重点基建项目完工,建材年度需求从2020年的约1850万吨,下降到2022年的约1000万吨,降幅之大可见一斑。而与需求下降对应的是本地产能、产量的不断上升。2021年开始,区内钢企搬迁和技改逐步完成,新增产量不断上升,尽管在2022年经历激烈的市场竞争之后,钢企协同主动控产,将建材产量控制在约1400万吨水平,但依然与消费量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市场价格在西南地区首位和末位之间波动,减产就上天,增产就下地,大起大落也体现了区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从今年一季度的运行情况来看,云南市场在本轮冬储和节后市场运行过程中表现也有几个亮点:

首先是钢企对市场的准确预判。1月份在兰格年会上,昆钢的分析师就表达需求下降趋势已经形成,节后强预期与弱现实走势风险较大,冬储价格在4200-3800之间宽幅波动的预测。因此,从云南市场钢企冬储的措施可以看出,本地钢企坚持低成本、低库存、低产量的策略在节后规避了很大的市场风险和资金成本。1月末、2月末和3月末的钢厂库存都在约50万吨的水平,这是在习惯了高库存运行的云南市场前所未有的,要知道2021年节后传出的钢厂库存接近160万吨。所以从复盘可以看出,全区域内钢企低库存运行,企业承受风险和压力都是几个区域中最小的。

其次是区域协同效果显著。在2014年的钢铁行业上一轮寒冬中,本着抱团取暖的目的,成立了云南省钢协,负责协同云南省钢铁企业。从2022年的情况来看,协同的方向已经从价格向产量转变,层级也从基础业务往绝对高层转移。通过董事长一级的定期会务,让新产能在上升的过程中建材产量不断的下降。据悉,当前云南省钢铁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7大主流钢企产能利用率在70%左右(全品种)。而面对绝对的供需错配和市场下行预期,资源分流也为钢企低库存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了“管住嘴,迈开腿”。

最后是成本管控决心大。云南钢企一直受到原料成本的困扰,近年来,钢企一边通过控产缓和原料价格压力,一边在生产制造环节降本挖潜。昆钢在宝武托管后制造成本指标快速进入行业前列,其他民营企业通过增加提钒工艺成本也降低超过100元/吨,极大的弥补了与资源优势地区的差距。

综合来看,云南市场可以被看做最具竞争性的市场,不单单是严重供需错配后的激烈市场竞争,更是区内企业快速适应新时期竞争环境的典范。边竞争、边合作,边应对困难、边不断发展是区内企业在这一轮节后行情中表现出的最大亮点。不过西南4个市场联动性极强,单一市场的优势很难改变整体市场环境,更何况作为西南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地区,更大的困难还在未来。

三、四川市场

四川市场作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本该在各个行业中都是核心的存在,但在本轮春节行情中却表现出与期望极大的反差。从3月中旬开始,市场接快速崩塌且一直处于低位可以看出,今年一季度以来四川市场的运行是危机重重的,从钢厂到商家都蒙受了高于其他市场的损失,未来或将成为市场分析的案例存在。

从复盘的情况来看,今年四川市场的几个风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市场研判的失误。其实“强预期,弱现实”在今年的兰格年会中被各路专家不断提及,在云贵市场就得到了预防,但在川渝市场并没有引起重视,导致春节期间产量保持高位,短流程钢厂节后快速复产,供给压力极端上升。需求迟迟不能恢复,但钢厂仍在盲目维护远高于周边的市场价格,最终导致各地资源持续流入,加重本地危机。钢厂在价格崩塌过程中面对高库存,商家在价格崩塌过程中也面对高库存,最后的代价不是一般的大。

②对周边市场的研究不足。从前面云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2个市场都经历了需求大幅下降后的价格崩塌,不是经历了很多年就是还在经历,完全可以作为案例或者风险样板去研究。但从一季度的运行来看,四川钢企不但没有做好需求下降的心理准备,也没有做好一旦发生后应对的预案,以至于在3月份市场价格崩塌的过程中还伴随了管理的混乱。可能是2022年四川地区仍有约2000万吨的建材消费量,给足了企业信心;也可能是2022年下半年西北地区钢厂资源投放意外减少,新疆钢厂的超长期停产减弱了四川市场的危机感。

③应对措施隐患多。从3月份开始,四川地区钢企做了一些应对措施,但一些措施对市场的长期影响值得商榷,最典型的就是钢厂大幅提高运费补贴。为了快速降低钢厂库存,所有的本地钢企都大幅提高了运输补贴,主要目的是抢夺成都以外区域的刚性需求。但也引发了几个明显的问题:首先是直接引发价格崩塌。外来资源都在成都集中,“截胡”式竞争导致成都市场社会库存流动性停滞,不管是商家还是钢厂最终只能通过降价实现流动,主市场缺乏支撑直接导致全省价格快速崩塌,更高的代价换来了更大的损失。其次是提高运补改变了市场交易习惯。以往的市场交易习惯都是成都库提价+出库费+运费到工地,当前钢企集体“包邮”,市场报价体系从起点式变为终点式,价格混乱的同时还会形成项目化定价,长期运行后就会形成实质性的“一订单一价格”,订单的议价空间被打开,市场价格或将长期被压制。最后就是钢厂成本不断上升,但效果逐渐减弱。市场营销的4P理论中,产品、渠道、价格、促销,促销只应是短期的措施存在,本轮四川钢企运费补贴大战中,公开最高的运补达到120元/吨,运行到了4月份补贴还在进行,效果已经很差,但是钢厂的经营成本已经上升,这120元的成本从生产端是不可能抠出来的。

④协同效果差。跟云南一样,四川也成立了多个钢铁相关的行业协会,多年来协会工作有声有色,但本轮行情中,协同效果却差于所有人的预期。与贵州一线钢厂牵头和云南钢协直接干预不同,四川市场在协同工作中表现出牵头能力和对企业影响力不足,没有形成基础的价格及政策协同,也没有形成有效的产量协同,更没有对资源流向有协同。各自为战不但加重了区内企业的压力,也导致企业间的不信任度上升,对未来的协同增加难度。

综合来看,四川市场今年成为区域焦点的表面原因是突然到来的需求下降恰好遇到区内高供给,供需错配导致的市场走弱,是天灾。更应看到深层次、系统性的市场问题并发对体系和心态的长期影响的绸缪不足,也是人祸。

四、重庆市场

重庆作为西南唯一的直辖市,经济发展快,工业基础好,水陆交通便利,一直以来都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钢材消费和集散地。重庆的特点很明显,作为老工业基地,板材和加工用材的消费量占比很高,是4省中水运优势最大的区域,属于成本和渠道都有天然优势。但也有一些特有的问题,川渝市场一直以来联动性就很强,外来资源影响也强,导致商家和终端品牌意识弱,本地企业市场影响力也弱。一季度重庆市场的运行可以说是四川市场的翻版,但4月份价格崩塌后就在全国低位起不来也是值得关注。具体因素分析有以下几点:

①区内钢企产量快速上升。自1月开始重庆新增约30万吨/月的建材供给,同时与四川一样,短流程企业也是复产早、产量高。作为板材和加工用材的集散地,这么大的建材供给量市场肯定承受不了,在需求突然下降的过程中,本地供给压力就压垮了本地市场价格,而且到4月份仍被压的死死的。

②钢企渠道建设准备不足。既然要新增如此多的产量,那么销售渠道储备就无比的重要。从复盘的情况看,区内大小钢厂明显准备不足。本地商家在市场风险加大后快速缩减了提货量,导致钢厂库存快速上升。对周边市场分流过程中,缺乏前期品牌建设,市场认可度不高,只能依靠更低的价格打开销路。沿江分流过程中目的性不强,不是频频碰壁就是越漂越远。

③贸易商大量使用期现工具,引发市场剧烈波动。今年国内市场的一大特点就是期现工具使用面特别的广,但与华东成熟地区不同,西南地区期现工具在市场中的认知和使用还比较初级。但今年川渝地区期现工具在贸易商中的使用是历年最高的,一部分不专业的最终做成投机,被期现双杀后企业经营能力减弱,导致市场成交下降;一部分专业的套利成功,到期后快速释放现货库存,导致现货价格在期货锁价节点集中暴跌。期现工具本身是市场需求和发展的产物,但在今年却加重了市场的波动,企业还很难对其有效监控和管理。

综合来看,重庆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四川类似,但个别问题要比四川严重,所以导致了重庆市场价格一直难以反弹。未来重庆地区的问题还会长期存在,关键看本区域和周边的变化,短期之内靠自身很难改变现状。

总结

通过对一季度以来的分析可以看到,西南4个市场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问题,但多数问题都将是长期存在的,因此具体的问题还是只能靠区域内本地的钢企去解决。在我看来,共性的问题有以下3个:

1、4个市场都已经面临建材供需矛盾加剧的问题,如何化解需要决心和定力,因为建材需求下降已经是全国性的趋势,在产量上没有掉一块肉的决心是解决不了的,像云南市场掉一块肉可能也解决不了。各个企业不要等政府行政化去产能,也不要指望其他企业主动去产能,更要做好市场化去产能的准备。

2、协同工作一定要做,再难、效果再差也要做,甚至可以从区内协同扩大到区外协同,因为协同是所有措施中代价最低的选择。市场上有流传,通过激烈的市场化竞争实现企业淘汰和兼并重组的声音,我认为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

3、国内钢材已经在向大市场方向发展,市场运行过程中,相关企业要看的更宽、更远。体系、渠道的稳定性,对未来竞争的预见性,应对措施的可行性都将长期考验行业所有参与者。优胜劣汰才是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方向,正确看待市场波动带来的洗牌。

后市分析

近期全国传递出了大量企业减产、控产、检修等的消息,这些缓解供给压力的措施肯定会为市场带来利好的支撑,随着产量数据和库存数据下降,建材价格必定会迎来反弹。但减产的持续时间和力度当前看还是有限,因此去库存的周期也将会延长,这个过程中市场价格大概率将呈震荡运行的态势,直至库存数据将至相对低位。因此预测二季度未来的2个月国内市场价格将延续低位震荡的态势,过程中随着数据好转有一定幅度的反弹。

西南地区情况会比全国更复杂,就现在的减产信息还不能满足缓和供需矛盾,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因此还要有更大力度,持续更长时间的真实减产才能支撑西南地区价格好转。过程中不排除随着原料价格下降长短流程企业减产意愿减弱的情况,因此西南地区短期价格表现仍会弱于全国,因为西南4个市场的问题已经成为长期的问题,短期肯定解决不了。